太陽照在地球的表麵,水蒸發形成水蒸氣,一旦水汽過飽和,水分子就會聚集在空氣中的微塵周圍,由此產生的水滴或冰晶將陽光散射到各個方向,這就產生了雲的外觀。
邁入2000萬人口俱樂部,對一座城市來說意味著什麽?未來人口紅利在哪裏?如何把握2000萬機遇?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近日,紅星新聞采訪了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人口研究所研究員張俊良,在他看來,從人口的結構、教育、分布等新變化,更能精準為一座城市的綜合實力與發展潛能進行畫像。在張俊良看來,與全國其他城市相比,成都有兩組數據值得關注:近10年,成都0-1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1.78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的比重下降4.86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3.08個點;而從受教育情況看,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79年提高至10.85年。
這兩組數能反映出,成都人口數量紅利的空間還很大,同時人口質量紅利的優勢也正在顯現。在他看來,成都總人口規模持續增長,人口繼續向中心城區聚集,這一趨勢與全國趨同,這就要求成都要進一步優化人口空間布局,促進人口、產業、居住和公共服務配置的協調發展。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成都的城鎮化水平已經達到78.77%,未來對城鎮化的發展質量將會提出更高要求,隻有通過完善教育機製、產業機製及生育政策等,尤其是要調整人才培養的梯次、優化人才培養結構,才能更好地挖掘人口紅利,激發經濟發展的潛能。
人口從孔雀東南飛向中西部轉移?人口聚集取決於城市經濟效應梳理全國城市的七普數據,深圳和廣州是過去10年人口增長最多的城市,成都居全國第三位,相比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增加人,增長38.49%,年平均增長3.31%。緊隨其後的是西安和鄭州,也正在加速吸引人口集聚,這是否意味著人口流動格局已經從過去孔雀東南飛向中西部轉移?事實上,人口高度集中在經濟發展條件較好的地區,是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
在張俊良看來,這樣的人口流動結果是在預料之內的,沿海和內陸,隻是地域概念的不同,要吸引更多人口聚集,更多的取決於這個城市的經濟效應,比如能否提供更多、更優質的就業崗位、公共服務等。
張俊良表示,就成都而言,這10年間,無論是數量規模的增長、人口質量的提升,還是性別結構、地域結構的優化都有可喜的一麵。整理完這些照片時,發現小朋友已經不知不覺長高了。
有了孩子後,最大的好處是我可以回到童年,跟他一起去到田園、去到可愛的遊樂園裏。最後,歡迎大家來留言,和我們一起分享你覺得很不錯的小眾遛娃地。
希望能把這個遛娃係列一直寫下去。?提起無錫,大家首先想到的通常是太湖和靈山大佛。
(作者:鬆原市)